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军事 > 军事历史

防务短评:360年前 乌克兰种下东西分裂的种子

2014-02-21 12:34:08 来源: 凤凰军事 作者:
摘要:油画展示了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协定》宣誓仪式,赫梅利尼茨基领导哥萨克军集体欢呼。然而,历史事实是不少哥萨克领袖反对协定,拒绝效忠俄国沙皇。(资料图)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2月21日近期,乌克兰国内乱局牵动世界目光,东乌克兰、西乌克兰对于国

油画展示了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协定》宣誓仪式,赫梅利尼茨基领导哥萨克军集体欢呼。然而,历史事实是不少哥萨克领袖反对协定,拒绝效忠俄国沙皇。(资料图)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2月21日

近期,乌克兰国内乱局牵动世界目光,东乌克兰、西乌克兰对于国家政策严重分歧,造成政府和反对派矛盾几乎无法调和。即使反对派上台,东部地区也不会接受其亲欧政策。东、西乌克兰为何分歧如此之大?其实对立分裂的种子,在300多年前就已经种下。

17世纪早期以前,乌克兰归属于波兰-立陶宛王国,统治阶层主要是来自波兰的地主贵族。从宗教信仰看,乌克兰当时主要信奉东正教,波兰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势力在乌克兰大力压迫东正教会,实行改教行动。西部地区通过一定妥协,形成了保留一定东正教仪式的东仪天主教,东部地区则坚持东正教,并因此产生对波兰的敌对情绪。另一方面,波兰地主农奴制度的剥削压迫,更直接催生了乌克兰人的大规模反抗。

1648年,乌克兰东部掀起了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大起义,乌克兰各地农奴、平民也纷纷响应,整个乌克兰几乎全部脱离波兰。但哥萨克起义军在波兰的反扑下多次受到沉重打击,一度陷入困境。但最致命的问题,却是领袖赫梅利尼茨基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

当时,乌克兰西面是强敌波兰,东面是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南面是虎视眈眈的克里木汗国和奥斯曼帝国。以当时乌克兰起义军的实力,尽管战局暂时不利,但也完全可凭自己实力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但赫梅利尼茨基等人,却希望获得强大帝国作为保护,以效忠某个君主为代价获得乌克兰的自治。由于乌克兰不愿对波兰低头,奥斯曼则是异教和宿敌,因此只剩下俄国沙皇一个选项。

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代表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协定》。按照赫梅利尼茨基的意思,协定规定哥萨克全军只效忠俄罗斯沙皇本人,接受俄国沙皇保护,乌克兰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应该是同盟关系。但俄方却通过文字游戏,将协定解读成“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条约”。直到今天,俄罗斯仍把《佩列亚斯拉夫协定》说成“乌克兰回归俄罗斯大家庭”的历史事件。

条约签订后,俄罗斯逐渐把哥萨克当成了附庸,乌克兰的自主权利大部丧失,好不容易形成的独立国家雏形毁于一旦。刚刚脱离波兰的统治,却又陷入俄国的枷锁,不少哥萨克领袖拒绝根据《协定》宣誓效忠,直接用武器反抗俄军,和原先的同胞也展开了对立。

由此,哥萨克领导层开始醒悟,新任领导人尤里·涅米雷奇在1658年与波兰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签订了《加佳奇协定》,宣布乌克兰重归波兰-立陶宛王国,同时乌克兰、波兰、立陶宛在政治地位上完全平等,三方组成一个联邦国家。条约还规定,乌克兰拥有自己的军队、司法、财政和货币,东正教与天主教享有相同的权利。《加佳奇协定》可以说是历史上对乌克兰最有利的协定,是一次有希望的历史转机。

然而,这一协定却酿成了更大灾难。乌克兰人对波兰地主的历史仇恨和不信任,无法通过一纸条约抹平。《加佳奇协定》尽管对乌克兰非常有利,却遭到内部严重反对,哥萨克军全面分裂甚至打起了惨烈内战,起义成果付诸东流。再加上波兰、俄罗斯、奥斯曼、瑞典频繁在当地开战,第聂伯河两岸多次成为焦土。最终,乌克兰大致以第聂伯河为界,东部接受了俄罗斯统治,西部则暂时回归了波兰统治。

此后,波兰在18世纪被三次瓜分,随后俄国全面吞并乌克兰,以及波兰在一战后重新独立并拥有了西乌克兰,在加上1939年苏联又重占西乌克兰。东、西乌克兰在300年前分分合合,东部亲自俄罗斯,西部亲近中西欧的特殊政治、文化、宗教格局,一直都没能发生根本变化。(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陶慕剑)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