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花钱买钱”
原标题:银行“买钱”:中国式“货币迷失”
“12月31日,您的资金只要在我行存一天,元月1日即可支取,5万元存款可获得超市购物券250元。”2013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一位同事拿着他收到的一家大银行发来的短信兴冲冲地说,“年终福利,天上掉馅饼了。”
这只是银行年底“买钱”的一个小镜头。
岁末年终,货币投放进入高峰期,资金颗粒归仓效应显现,但“钱荒”加剧令人匪夷所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支行行长说,2013年是贷款和资金两头紧,从去年“6·20”银行间市场风波至今,不少银行都出现存贷款倒挂的情况,去年底各家银行都不自觉地卷入“买钱”大潮。
企业“左右为难”
今年的资金确实紧,一家外贸企业财务负责人说,从去年12月中旬就开始陆续接到银行的“打招呼”,年底资金“能不走就不走,务请配合”。一些企业按合同约定正常的付款也被“叫停”,改用承兑汇票方式等到元旦节后再付。而苏南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支行长透露,这两天苦于“钱荒”,一些地方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按利率上限都贴不了现,“这种情况以前从未出现过,说明钱荒之甚。”
2013年12月26日,地方一家平台公司数亿元贷款的到期日。企业的钱筹得差不多了,但当地有贷款关系的多家银行行长闻讯都想“请企业配合”,把资金在他们银行的账上停个七天——元旦后再走,“利息可以商量”。而这边等着贷款“归仓”的银行吓坏了。
贷款将到期的银行行长理直气壮:“你这几亿贷款要是清算系统关闭前(2013年12月31日)不到账,就算逾期,不仅我们向总行没办法交待,你们公司也将在信贷系统留下不良纪录,以后再融资、发债都会受到影响,你看着办吧!”
有信贷关系的银行行长决不放手:“今年我们各项指标都完成得不错,惟独存款考核指标拼了老命还有好几亿缺口,现在这个坑就指望你来填了。完不成存款指标你懂的,所有绩效奖金都受影响,‘青蛙要命蛇要饱’,你这几亿暂时不能走!你要走,我马上就提前收你的贷款。”
企业老总叫苦连天:“我现在左右为难,几家银行我都有贷款,都不敢得罪。但钱就这么多,如果不满足银行的存款需求,他们一哄而上,‘五马分尸’要你一起还贷款,再好的企业也吃不消,所以这几天茶饭不思,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银行间抢存款,企业夹在中间两头受伤。”
“钱紧”根源何在
今年以来,在盘活存量的指导思想下,宏观货币政策面仍然呈现中性偏紧态势。从宏观数据看,一方面钱确实很多,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89万亿元,比2012年多增6879亿元,创出4年来的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全社会流动性却紧得吱哇乱叫。
深层次原因在哪里?2013年以来,央行在流动性管理上严格限制杠杆性操作,2013年12月虽然启动了逆回购,但利率仍然居高不下,资金紧运行态势清晰。从另一个角度看,经过近6年的高货币投放,现在管理层焦灼的难题之一是在控通胀与保增长之间的平衡。现在CPI处在3%左右,这是个敏感的时间窗,货币供应量之大是个不争的事实,2013年广义货币(M2)余额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0.65万亿元,潜在通胀压力不可掉以轻心。
随着金融产品日渐丰富,很难简单地用传统的存贷款和权益类资产来衡量。这几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信托理财、公募、私募类市场异军突起,银行间市场日成交量都以万亿计,存贷款只是资金运用的一种表现形态。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存款,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面临存款分流的问题。
而影子银行的风险日益显现。证监会主席肖钢在此前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时就“影子银行”问题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这个数字非常庞大而且很难管理,中国的影子银行产业已经成为未来几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来源。”他认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理财产品的质量和透明度。”而过去一年间,不少风险案例证实,信托公司和它们的理财产品交织在一起,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系统里最薄弱的环节。
银行间竞争越来越开始关注高净值人群,满足特定客户群的投行类产品越来越多,一些面向全球市场、为高端人群设计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已通过私人银行领地分流资金。按照“二八定律”,这一群体门槛高,可支配的金融资产总量大,为他们服务的同时必然分流相当的银行资金,这也是社会资金分流的一个重要通道。
除新兴金融市场的分流外,历经数载的高货币投放,长期靠货币驱动的资产泡沫实际上夯实了吸纳货币的超级坚固的池子,如果没有房地产的吸纳,中国的通胀恐怕远不是当下3%以内的低水平。当然,实体经济过剩产能吸纳的货币量日益呈现结构性固化态势,这也是加剧资金紧张的原因。20万亿元的地方债,20万亿元的房地产贷款,20万亿元的影子银行规模,说明大量资金进入钢筋混凝土被固化的同时,还有相当规模的非阳光资金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当促进经济增长原动力的资金在资产泡沫和产能过剩中被大量消耗,剩下的结局只能是“到处缺钱”。
经济进入调整周期以后,钢铁、造船、光伏等产业全面过剩,去库存化缓慢,资金周转率下降,由此也导致相关产业内部的结构性资金紧张,资金链越绷越紧。因为实体经济缺乏效率,坏账增加,银行新增贷款的投放也更加谨慎,由此导致实体经济普遍喊“钱紧”。
江南银行董事长陆向阳说,中国经济仍处于投资拉动和货币化的进程中,每年有20%以上的投资增长,适度的经济增长当然需要一定量的货币推动,但是如果陷入货币主义泥淖,过度盲目迷信货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那将不可避免地埋下通胀的隐患。
解困路在何方
当下钱紧的根源一是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游离其外,在金融体系内进行自我封闭式循环,玩“空转”游戏;二是资金长期错配,比如大量进入地方平台和房地产及高杠杆的理财产品,泥淖深陷,进得去出不来。信贷总量并未缩减,但结构性不平衡加剧,大量市政项目没有效益甚至是负效益,资金固化严重。而实体部门产能过剩严重,库存增加转不动,企业资金周转率下降。
大量资金囤积在银行体系内,资本市场长期低迷,社会融资仍然以银行贷款等直接融资为主,这说明在长期的金融抑制背景下,金融创新和有效供给不足。投资渠道窄,消费热点缺失,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不高,百姓不敢放手消费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没有破解。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一方面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回归理性、服务实体经济。现在的两难在于,一方面政策面鼓励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面临大面积产能过剩,如何提高投资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在调结构促转型上有实质性推进,以重振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优势。如果还是靠新增投资和继续加大货币发行来稳增长,风险就会持续堆积,结构调整和转型不能顺利推进,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后的“存活率”依然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