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这么些年,耳边时常充斥着某某赌石发了大财,某某屡赌屡垮亏得一贫如洗,突然间“石”来运转,因赌中一块极品料子而绝处逢生,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之类的传奇故事。不管是真是假,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所赌大都是翡翠原石。因为虽同为翡翠,价值却因种、水、色存在巨大差异而相差千万倍,并因此有了“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的形象而生动的“赌谚”。
然而时过境迁,赌石早已不再局限于翡翠,和田玉原石、看上去像土豆蛋子的南红玛瑙、未剥皮的战国红、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水晶洞的九眼石,甚至未褪掉青皮的文玩核桃等等,只要外面有看不透的皮,打开之后有增值(行话叫赌涨)或贬值(行话叫赌垮)的可能,都可以一赌了之。
就说和田玉吧。虽然大多数和田玉都遵循国人“表里如一”的传统美德,但凡事都有例外。天然的有“石包玉”这种独特的玉、石表现,不切开很难发现里头的奥秘;人为的则有染色,让人不明就里,说不得只好赌了。
其实,石包玉古已有之,只不过古人不用这个名字,而是称之为璞玉。据说卞和所献即为璞玉,只是和氏璧早已失传,究竟是不是和田玉的石包玉,这千古之谜恐怕只有找到由和氏璧制作而成的传国玉玺才会有答案了。
先说赌赢的。影响最大也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王世年的故事:2004年,安徽商人王世年花160万元赌了一块已被一位蚌埠玉雕师傅切开三面的石包玉。“二手货”到手后,王老板又切了三刀,终于切出了雪白的羊脂玉,当即有人出高价收购,王老板未允。而十年后的今天,这块羊脂玉的估值早已超过了两个亿。王老板无疑是赌涨了。而没有勇气坚持到最后的蚌埠玉雕师傅却失去了一次暴富的机会。
再说古玩城小肖。一块开价5万的料子,硬是被他砍到了1.2万元。然而,旁边的好些玉友还是替他捏了一把汗——从外观看,这块原石几乎不具有任何赌性,只给人以花钱打水漂的感觉:皮粗,意味着没有好肉;有深裂,意味着很可能无法雕东西;皮色深,即使打开有点可用之材,实际价值也与买进价相去甚远……
在众人的一致反对声中,小肖却毫不犹豫地刷卡买下了这块和田玉赌石。为验证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他竟然找来了一把铁锤,直接从有大裂的地方砸开。玉友认为他这样粗暴对待和田玉,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即使赌赢了也挨骂,这是后话。
当然,故事的结局很完美:砸开的断面露出来的玉质不仅白而且润,外面深色且较厚的石皮不仅可以巧雕利用为玉件增色,还能成为玉件系籽料雕刻而成的“身份证”。正在现场观赌的一位省级玉雕大师当即与小肖达成协议:由他进行设计、雕刻、抛光,完工之后放在玉雕师自己开的玉器店里出售,具体售价与小肖无关,小肖只需于售出后实收20万元即可;如果时隔1年玉件仍未售出,雕刻大师同样以20万元与小肖结算。1.2万元,几分钟加一铁锤,20万元就遥遥在望了,看得周遭的玉友眼热不已。
一般而言,赌石赌涨之后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现场就地转手,比较抢手的话还可以采用类似于拍卖的竞买方式,价高者得。二是找玉雕师加工成件后转让,只是这样一来不仅会较长时间积压资金,还存在“二次赌”的风险。尤其是高值料子,进一步切开后是否有绺裂以及绺裂的大小、走向,会不会有突如其来的串僵、串糖等瑕疵掺和进来,都需要再赌一次。三是综合前两者的方法,即转手一部分,加工一部分,既锁定一部分利润,又满足了再赌一次的好奇心。而小肖这种与玉雕师既联手运作又“各管一段”,既有明确预期自己又不需再承担风险的方式,则显得有些另类了。如果不是与玉雕师关系好,同时玉雕师已经有了初步的设计方案及市场定位预期,恐怕是很难做到的。